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知識下田》三部曲 書本換鋤頭

知識下田》三部曲 書本換鋤頭

在溫室養蝦、在魚鱗裡提煉出膠原蛋白、種空心菜前先蒸過土壤…,這些舉動聽來不可思議,卻是一群農夫以專業知識改造農業的成功例證。

當學有專精的新農夫脫下「方帽子」換上「斗笠」做農,農村、農業、農民都有了與過去迥然不同的風貌。農人不再只是靠天吃飯,更靠知識種出新天地。農業不再只靠汗滴禾下土,再上學、燈下看書、飆網路查資料,更是田間決勝關鍵。本報將分書本換鋤頭、技術創新及行銷領軍三部曲,介紹知識新農業。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翻身先翻書 知識農夫拚出頭

不忍看老爸辛苦種出的甜柿生產過剩,六年級的吳宏斌毅然返鄉接手。他自創甜柿脆片、甜柿果醬,連柿葉都做成柿子綠茶。創造出甜柿新市場的他有感而發地說:「如果不動腦筋,農業的前途就是死路一條!」

子弟回鄉 知識領導生產

在屏東縣種蓮霧種到得全國冠軍的黃進文說,父親種了廿多年的蓮霧,滿腦子只知道「生越多越好」、「能賣出去就好了」。人家喊多少就賣多少,有賺沒賺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老農守著老樹,一生出不了頭天。

老式的田間經營式微難免,年輕一輩農民看不下去;他們對農業有使命,對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也有理想,不再咬緊牙關苦撐,而是以新觀念、新知識重新改造農業,並靠著眼光與技術,終於拚出活路來。

吳宏斌說的「動腦筋」不能憑空亂衝,一靠知識,二靠觀念,三靠創意。總結一句話,知識領導生產。

許多戴過方帽、甚至是博士學位的農村子弟,返鄉投身曾養活自己的田間,給農業帶來生機,讓父老感受到務農的驕傲,也帶動青年農民追求新觀念與技術革命的風潮。

博士養蝦 天天收成出貨

頂著水產養殖博士光環的賴玨光開發出「溫室養蝦工廠」技術。他天天放苗,天天收成、出貨。台中縣霧峰鄉農會總幹事黃景建,是美國西雅圖大學企管碩士,他把企管的創意、行銷帶進農會,整個農村活絡起來。方帽子農民努力要改變斗笠農民困境。

與生技研發單位合作,專業單位的知識也為農村打開生路。台南縣南瀛養殖協會與南榮技術學院生物科技中心合作,自原本根本是垃圾的虱目魚魚鱗、台灣鯛魚鱗中,萃取出魚麟膠原蛋白,讓原本不值一文的廢棄物,搖身一變開發出美容新產品。

這樣變身還不夠,知識農民還有「混搭」戲法:魚鱗膠原蛋白,再進一步配上柳丁香味,或是以蠶絲做敷材,這些獨特的搭配,以純天然的新姿,讓腥臭又無用的魚鱗成了新金礦。

白天握鋤 晚上握筆K書

認命、保守、遵循舊法、不知所以然,是老一輩農人的習慣作法,面對全球化競爭,早已沒有競爭能力。新農民不甘受困,他們乾脆放下鋤頭再拿起筆桿,充實自己,再帶著知識回到田間。

進學校念書、或加入產銷班、隨時請教專家,「勤於求知」是知識農業新農民的特質。他們瞭解光靠鋤頭、耕耘機,流再多的汗,還是翻不了身,能讓他們翻身的是書本。

於是白天下田、晚上K書,補日文、補英文,吸收新知。在知識的加持下,農業的體質已有更強的筋骨。

知識帶動了觀念的創新。種茶一定得噴殺蟲劑?牛奶只能人喝,能不能當肥料?溫室只能培養園藝作物,能不能拿來養蝦?每一個問號,帶動後續的研究與創新、產業新風貌與農民實質收益。

農品包裝 變成禮品藝品

光是改善農產品品質還不夠,要懂行銷,要會賣。

當過工程師再來種梨的鄧文雄主張:「一定要種出讓人吃了感動的梨。」梨原是「農產品」,好梨加上包裝,就成「禮品」;再加上故事、形象,就成「藝品」。這是文化創意帶動行銷的年代。

知識加持下的新農業已逐漸改變老式農業的體質,還將進一步帶動農業在產業、生活、城鄉的新定位。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求知運動》小學學歷 為魚讀日文
黃玉明在宜蘭八甲休閒魚場,一手打造香魚養殖王國,手中高品質的香魚還外銷日本。
記者林俊良╱攝影

深夜時分,曾獲神農獎的彩椒農葉豐仁還在埋頭苦讀。嘉義農專畢業的他已是田間同行的高學歷。他白天務農,晚上吸收新知,他深刻體認作農若不進修,很快就被淘汰。

投身新農業的青年農民對知識的渴求,為了追求新知夜裡孤燈苦讀的場景處處可見。

除就近參加產銷班外,還不時打聽哪裡有技術講習。農業已不只是靠勞力,也要靠知識;新知識農業需要具最新知識的農夫。

在宜蘭雙連埤打造香魚王國的黃玉明原本只有小學學歷。但是,為了看懂日本養殖專書,每星期兩天、一趟兩小時走下山學日文

黃玉明現在已看得懂普通日文書,但專業術語只能猜,黃玉明知道自己書讀得少,小孩上小學時,他開始讀國中夜間部,一直到空專畢業。

看天吃飯 自修氣象學

他的努力不只於此。黃玉明笑笑說:「農人看天吃飯,要懂氣候學」。他自修研究氣象,以及香魚的生長狀況兩者間的關係。他每天看氣象報導,搭配魚的特性,摸索出一套獨門天災應變理論。

台中縣霧峰的養菇世家朱瑞宗和妻子陳秀珠,也是知識農民的典型。夫妻倆對養菇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木屑、菌絲、溫濕度,都從頭摸索細節;親自實驗,造就今日的養菇技術口碑。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甜柿不擺爛 變成果醬綠茶
甜柿農民吳宏斌將甜柿做成甜點等相關產品。
記者張天雄╱攝影

辛苦種植、呵護的甜柿,因為市場供過於求,必須狠心丟棄餵雞,台中縣和平鄉老農吳吉雄再不忍心,也只能嘆氣。

原本在都市工作的兒子吳宏斌不忍心看老爸的心血變成飼料,決心返鄉,重新當農夫,為老爸的甜柿行銷打出一條活路來。

易爛的鮮甜柿加工製成酥餅、甜柿醋、果醬,連柿葉都製成柿子綠茶,吳宏斌以創意讓易腐爛的柿子市場生命周期延長,造福柿農,連地方農業龍頭的農會都甘拜下風。

回想吳吉雄當年開始種甜柿時,因為種植者不多,甜柿價格甚俏,一斤可賣到兩百多元。怎奈不過才十多年光景,高海拔山區農民爭相種植,甜柿價格連番慘跌,每斤不到五十元。

第一步是大量閱讀農業行銷書籍,還到日本甜柿產地找尋可以學習的例子。他決定:甜柿加工再製副產品,做成柿脆片、酥餅,還有甜柿果醋、果醬應該可行。

他的想法換來附近老果農頻頻搖頭,連父親吳吉雄也一臉問號,覺得兒子真外行。但吳宏斌不灰心,拿著一籃籃柿子,找中部糕餅、製茶大廠合作。

吳宏斌說,小農民真是卑微,送去加工的柿子要清洗乾淨,還要削好皮、切掉蒂頭,廠商才同意幫忙加工再製;產品做好了也要捧著現金才能取貨,因為怕農民付不出錢來會賴帳。

吳宏斌處處碰壁,他形容失敗次數「比國父革命還多」。

當一顆顆原本賣不出去的甜柿,變成很多「樣」送回來:甜柿果醬、柿醋,還有脆片和酥餅,連沒用的柿葉都變成綠茶,老農民們全都傻眼。大家都問吳宏斌:「你怎麼辦到的?」

捧著貨到百貨公司超市、賣場讓人試吃,拜託擺在架上試賣,他用誠心與傻勁感動業者。吳宏斌也自己學著架設電腦網站,推銷甜柿產品。

吳宏斌的努力沒有白費,去年他協助和平、東勢農民,將八萬公斤甜柿加工,製成果醬、醋與脆片、酥餅等產品,加上禮盒包裝,不但在台灣熱賣,還外銷到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土壤蒸過 空心菜頭好壯壯
空心菜農林春生喜孜孜捧著知識加持的空心菜,他的菜園土壤經蒸汽消毒,空心菜廿天就有廿公分高。
記者張天雄╱攝影

同樣種廿天、長於同一溫室,雲林縣莿桐鄉農民林宗益左右手的空心菜,卻有極大不同:「蒸」過的土壤種出的空心菜,更高更壯,葉片、莖部青翠,廿天就有廿公分高;但一般土壤上的空心菜,身高只一半,葉及莖的顏色也較暗沈。

消費者會買哪一種?當然是高大的空心菜,賣相和口感都占上風,而且農藥和肥料都減量。這是他為空心菜菜農打出的新路。

空心菜通常四十五天一收,過去在冬季,空心菜無法順利成長,很難供應市場需求,但四年前,林宗益、林春生兄弟改良了蒸汽消毒機,在空心菜撒種之前,先翻鬆、消毒土壤,空心菜長得更快、更好,打破冬季吃不到空心菜的印象。

林宗益說,蒸汽消毒土壤,除了可以消滅土壤殘存的蟲卵,也能活化土壤中沈積的有機質。

林宗益與就讀屏東科技大學的弟弟林春生到北部的朋友家參觀,認為蒸汽消毒對未來走上有機農業,會有關鍵影響,兩兄弟回到家鄉,找一家機械廠合作,討論設置鍋爐、蒸汽,及為方便農作而附掛於履帶車的模型,經過長時間的改裝、測試,終於在四年前啟用。

林宗益的蒸汽土壤消毒車成了「莿桐第一號」,柴油引擎帶動履帶、蒸汽管朝向土堆噴發,隆隆的聲響,成了林家溫室的最大特徵。

當時,同鄉的農友都不知道蒸汽消毒要做什麼。但當期收成空心菜時,就看到明顯的差異:林宗益的空心菜園提早採收,空心菜又大又青綠;更重要的是,漂洗莖部後,白皙、肥美而多鬚的根部,更把一般空心菜又黑、又細小的根部給比了下去。在市場上,林宗益的空心菜一下子就被盤商高價買走,直送大台北消費區。

經過蒸汽消毒的土壤種出高大空心菜,栽種廿天,就有廿公分高,而且葉片、莖部較堅脆、顏色也青翠,打掉底部土壤,就可以看到白皙的主根和鬚根。未消毒區的空心菜,身形矮一半,葉片較黑,主根較小,鬆根也少。兩區域的空心菜,身材、顏色、根部,都差很多。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四年偷接大粒種 兒幫老爸蓮霧奪冠
黃進文
記者劉學聖╱攝影

半路出家的少年仔,想要勸種蓮霧種了廿幾年的老爸,砍掉老蓮霧樹改接新品種,已經是魯班門前耍大斧,何況還會有兩年無法收成。可想而知,當初黃進文鼓足勇氣提出的建議,遭到親友一致否決,所幸這幾年來堅持奮鬥,去年黃進文獲得全台蓮霧品質競賽冠軍,證明他走對了路。

四十三歲的黃進文,高職商科畢業後做了十五年的「土水」,眼看年邁的父親辛苦種的蓮霧始終賣不了好價錢,黃進文五年前決定回屏東老家接手,從此每天腦中盤桓,就是在想怎樣才能生產出「又甜又大又美」的蓮霧。

黃進文的父親雖然從民國七十六年就開始種植蓮霧,但廿多年來只管結果,並沒想過要改良品種;黃進文的企圖心非常旺盛,他決定從頭開始:到高雄農改場上課,參加蓮霧栽培管理班,還大量閱讀相關書籍、上網查新知,並且研究提高蓮霧品質的方法。

黃進文勸父親砍除南洋種老蓮霧樹,改嫁接「大粒種」時,父親極力反對,認為沒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但他堅持己見,偷偷的「除舊佈新」,一棵棵的移植、嫁接,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蓮霧樹種的更新。

「不但沒有收成,有一半還淹死(水太鹹)。」黃進文說,他嫁接大粒種後,才發現母樹鋸得太低,以致「淹水」後新枝幹不是枯死就是爛掉,父親知道後整整「念」了他一個月,直說廿幾年的果園就這樣全毀了;當時他急得欲哭無淚,常獨自到蓮霧園苦思。

總共耗時四年才嫁接完成新種蓮霧樹,「大粒種」讓黃進文看到了希望。雖然剪枝、蓋網遮光、催花、套袋到採收得花很多精神力氣,但心情的振奮讓他「天還沒亮就急著想去果園!」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臭魚鱗 萃膠原蛋白做面膜

從腥臭魚鱗裡,萃取出美容新寵的膠原蛋白,這是知識農業的傳奇。再加上各地農產品的純天然成分,番茄的茄紅素、柳丁的維他命C,或是把面膜的不織布換成蠶絲,製成各式美容面膜,各鄉農民因為生化技術的突破,都可聯手發筆美容財。「知識經濟」概念在農業裡得到印證。

自虱目魚、台灣鯛的魚鱗開發出膠原蛋白面膜等新美容產品,再搭配柳丁萃取物、蠶絲敷材,每片面膜賣一百五十元,腥臭又無用的魚鱗搖身成了金雞蛋。

南榮技術學院生物科技中心與台南縣南瀛養殖生產區發展協會合作,由虱目魚、台灣鯛魚的魚鱗中,成功萃取魚鱗膠原蛋白。南榮技院校長葉茂榮說,台灣年產五萬公噸的台灣鯛,可得魚鱗兩千公噸,其中有百分之廿五的膠原蛋白,等於可萃取五百公噸的膠原蛋白,可供製造當紅的面膜。

各農會又可依據當地產業特色,為面膜增添不同特色,形成多贏局面。例如,以蠶絲被創造高產值的台南縣下營鄉農會,開發魚麟胜「蠶絲面膜」,與市面上的不織布材質有所區隔。盛產柳丁的雲林古坑鄉可添入柳丁萃取物,變成「柳丁面膜」。

南榮生技中心已經利用柳丁萃取物,摻合魚鱗膠原蛋白與玻尿酸,完成柳丁面膜,於台南縣各農會超市販售,每片面膜一百五十元。一年多來,賣出上萬片。

生物科技中心執行長李一道說,冬天是國產柳丁盛產期,價格便宜到不可想像;柳丁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12、礦物質、有機酸等,也有橙皮甘、異物類黃酮等藥理活性,對皮膚有極大助益。賤賣的柳丁又有新的用法。

台南縣南瀛養殖生產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邱洋浩說,胜面膜是以台南縣沿海魚鱗膠原蛋白為主要成分,結合柳丁產銷班、鹽水鎮番茄產銷班,研發出含有柳丁內皮芸香素、茄紅素、玻尿酸、胎盤素等成分的面膜。

邱洋浩對魚鱗的另類用途很有信心地說,「未來,魚鱗的附加價值說不定會勝過魚肉。」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