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看老爸辛苦種出的甜柿生產過剩,六年級的吳宏斌毅然返鄉接手。他自創甜柿脆片、甜柿果醬,連柿葉都做成柿子綠茶。創造出甜柿新市場的他有感而發地說:「如果不動腦筋,農業的前途就是死路一條!」
子弟回鄉 知識領導生產
在屏東縣種蓮霧種到得全國冠軍的黃進文說,父親種了廿多年的蓮霧,滿腦子只知道「生越多越好」、「能賣出去就好了」。人家喊多少就賣多少,有賺沒賺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老農守著老樹,一生出不了頭天。
老式的田間經營式微難免,年輕一輩農民看不下去;他們對農業有使命,對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也有理想,不再咬緊牙關苦撐,而是以新觀念、新知識重新改造農業,並靠著眼光與技術,終於拚出活路來。
吳宏斌說的「動腦筋」不能憑空亂衝,一靠知識,二靠觀念,三靠創意。總結一句話,知識領導生產。
許多戴過方帽、甚至是博士學位的農村子弟,返鄉投身曾養活自己的田間,給農業帶來生機,讓父老感受到務農的驕傲,也帶動青年農民追求新觀念與技術革命的風潮。
博士養蝦 天天收成出貨
頂著水產養殖博士光環的賴玨光開發出「溫室養蝦工廠」技術。他天天放苗,天天收成、出貨。台中縣霧峰鄉農會總幹事黃景建,是美國西雅圖大學企管碩士,他把企管的創意、行銷帶進農會,整個農村活絡起來。方帽子農民努力要改變斗笠農民困境。
與生技研發單位合作,專業單位的知識也為農村打開生路。台南縣南瀛養殖協會與南榮技術學院生物科技中心合作,自原本根本是垃圾的虱目魚魚鱗、台灣鯛魚鱗中,萃取出魚麟膠原蛋白,讓原本不值一文的廢棄物,搖身一變開發出美容新產品。
這樣變身還不夠,知識農民還有「混搭」戲法:魚鱗膠原蛋白,再進一步配上柳丁香味,或是以蠶絲做敷材,這些獨特的搭配,以純天然的新姿,讓腥臭又無用的魚鱗成了新金礦。
白天握鋤 晚上握筆K書
認命、保守、遵循舊法、不知所以然,是老一輩農人的習慣作法,面對全球化競爭,早已沒有競爭能力。新農民不甘受困,他們乾脆放下鋤頭再拿起筆桿,充實自己,再帶著知識回到田間。
進學校念書、或加入產銷班、隨時請教專家,「勤於求知」是知識農業新農民的特質。他們瞭解光靠鋤頭、耕耘機,流再多的汗,還是翻不了身,能讓他們翻身的是書本。
於是白天下田、晚上K書,補日文、補英文,吸收新知。在知識的加持下,農業的體質已有更強的筋骨。
知識帶動了觀念的創新。種茶一定得噴殺蟲劑?牛奶只能人喝,能不能當肥料?溫室只能培養園藝作物,能不能拿來養蝦?每一個問號,帶動後續的研究與創新、產業新風貌與農民實質收益。
農品包裝 變成禮品藝品
光是改善農產品品質還不夠,要懂行銷,要會賣。
當過工程師再來種梨的鄧文雄主張:「一定要種出讓人吃了感動的梨。」梨原是「農產品」,好梨加上包裝,就成「禮品」;再加上故事、形象,就成「藝品」。這是文化創意帶動行銷的年代。
知識加持下的新農業已逐漸改變老式農業的體質,還將進一步帶動農業在產業、生活、城鄉的新定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