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養蝦 產量是別人12倍 |
| ||
知識加持下的新農業,最明顯的特徵是技術創新。因為技術突破,農民提高了生產效率,老式農產品也以新花樣、新面貌重新登台。 由新知識帶來的無毒栽培技術、有機農業風行,讓生產環境及消費者健康同時受益。 台灣海洋大學畢業的水產養殖博士賴玨光的一個念頭,讓他成為養蝦達人。他突發奇想:「溫室難道只能栽花卉、園藝作物?」他將溫室概念應用在水產養殖上,設計出溫室養白蝦的「工廠」。 賴玨光的獨特想法,打破台灣養殖業幾十年來的露天養殖方式,把蝦養在密封的溫室內,不怕冬天寒流,更不擔心颱風來襲,更重要的,它可確保白蝦在無病毒環境生長。 幾個數據可以比較賴玨光工廠實績:一般露天的養殖魚塭,一立方公尺只能養零點六公斤的白蝦,溫室養殖可以養出五公斤以上到八公斤;若是擴大到一公頃,他的「工廠」一年可以生產一百五十噸優質白蝦,露天魚塭只有十二噸的產量,是別人的十二倍。賴玨光說,他「每天放苗、每天收穫」。 改變光照 香魚產兩次卵 同樣的技術新奇蹟也發生在宜蘭。一手打造香魚養殖王國的黃玉明,突破了量產香魚的技術門檻,自然也是市場上的大贏家。 香魚在自然環境一年只產卵一次,只要能讓香魚提高年產卵次數,產能就能倍增。 黃玉明仔細觀察,發現香魚產卵和日照變化有關,通常一近秋天,天氣變冷,每天日照時間逐日縮短,光線也變暗,母香魚意識到生命周期快要結束,本能地產卵繁衍下一代以延續族群生命。 黃玉明在養殖場試著以人工改變環境的光線與溫度,讓香魚一年可以產卵兩次。不但產量倍增,而且有卵的「子持香魚」售價翻升,大幅提高香魚產值。 他的技術突破不僅為自己帶來收益,也改變國家之間的產品流向。如今,台灣已毋須再從日本進口香魚,黃玉明的香魚反而外銷日本。 效率種菇 規模成長20倍 技術突破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南瀛養殖協會與南榮技術學院生技中心合作,開發出從虱目魚、台灣鯛的魚鱗萃取出膠原蛋白,這已是個大突破,研究人員更進一步提供膠原蛋白的加值空間。例如古坑鄉盛產柳丁,以柳丁萃取物摻合魚鱗膠原蛋白與玻尿酸,新產品是水果風味的「柳丁面膜」。台南鹽水鎮盛產優質番茄,也已在膠原蛋白原材料上開發出含茄紅素的面膜。 台中縣霧峰鄉的金針菇產量不但台灣第一,也是世界第一。近來,杏鮑菇產量也不斷攀升,目前已成霧峰菇農的雙驕。締造這個傲人的成績,一樣是靠著知識加持的技術創新,帶來品質與產能的雙軸提升。 金針菇農林富流以自動化設備精密控制養菇的溫、溼度,機器可以在低溫冷房中廿四小時工作,生產亦不受天候的影響,這使得人事成本相對降低,產量則更大。九年前他的農場規模僅一千坪,目前兩萬坪,成長了廿倍,但人力並未增加,競爭力成長可觀。 栽種杏鮑菇的專業菇農朱瑞宗深知,杏鮑菇的培養技術尚未穩定,從太空包的高溫殺菌、冷卻,到植入菌種,甚至是木屑的選擇及溫、溼度調整,每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讓資金全部泡湯。 他細心觀察、研究,克服溫度對培養室裡菇體生長的影響,真正的控制栽培環境,產能當然隨之增加。 |
水溝裡找出路 他的水草銷量冠全台 |
| ||
「黑黑的水,能幹什麼?」「水溝裡的草,能賣錢嗎?」很多人看到徐志雄養的水草,免不了有這個疑問。他卻是全台最大的水草供應商。 宜蘭縣員山鄉尚德村本來是宜蘭河的古河床,擁有充沛的地下湧泉,原本鄉民挖魚池養鰻,徐志雄十五年前,大膽利用湧泉種植水草,開創一片天。 「以前放眼望去,這裡全是鰻魚池。」徐志雄跟著父親,以養鰻起家,但鰻魚養殖逐漸沒落。有人建議徐家不如利用湧泉,轉型種水草。 廿出頭的徐志雄和弟弟,仗著年輕體力佳,騎著機車,從早到晚到縣內外的水溝、水田找水草。「在水溝裡找到一棵圖鑑裡介紹的水草時,就像尋到寶一樣。」 當時宜蘭環境尚佳,走到那裡都是原生種水草,他們帶回家,嘗試種植;方法不對,就再試一次。 但親友對他們的轉變有質疑。徐志雄記得,他在外公家旁的水溝發現一株「紅蝴蝶」水草,外公並不贊同他花時間在水草上,他寧可養鴨撿鴨蛋賣,比較實在。徐志雄種的水草如今已有四百多種,每個月銷出五萬多盆。他不只種植,也學著復育特殊水草,陽明山上的「台灣水韭」,日本阿寒湖的「幸福藻球」,都復育成功。 不到四十歲的徐志雄,二度獲得全國休閒創意競賽獎,他開闢水草生態公園,將來還要蓋水草餐廳,研發水草餐。「水草真是寶!」徐志雄說,水草常被以為是田間的雜草,水草善於適應環境的生存哲學,卻給他無限啟發。
|
背債五千萬 還是要養菇 |
| ||
全省金針菇有六成來自台中縣霧峰,那兒的農民以不斷精進的設施栽培法,透過溫溼度的精確控制,創下金針菇產量世界第一的成績,杏鮑菇更有迎頭趕上之勢,目前已成霧峰菇農的雙驕。 農友林富流九年前率先學日本人把培養金針菇的塑膠瓶口加大,讓產量隨之增加。他說,當年他的農場規模僅一千坪,目前有兩萬坪,但使用的工人人數未增加。他引進自動化機械設備,可以在環境控制的低溫冷房中二十四小時工作,生產因而亦不受天候的影響,這使得工人成本降低,產量更大。 位在霧峰鄉的瑞峰農園是專業的杏鮑菇栽培農場,主人朱瑞宗一家養菇三十多年,是霧峰養菇世家。九二一地震把菇棚全震倒,幾經考慮,他與太太陳秀珠決定背債重建。為了這個決定,他倆被父母罵「膽子太大了!」 老人家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杏鮑菇的培養技術尚未穩定,從太空包的高溫殺菌、冷卻,到植入菌種,甚至是木屑的選擇,溫、溼度調整,一個錯「就要倒掉七、八十萬元的材料!」 他們埋頭研究,不放過每一細節,夫妻倆每天生產的五百公斤杏鮑菇目前供不應求,夫妻倆打算再添購設備,擴大產能,以期能把原本打算二十年還完的五千萬負債,時間再縮短些。 |
無毒農法》苦瓜灌奶 瓜農苦盡甘來 |
| ||
在追求自然的風潮之下,不用農藥、肥料,減少有毒物質進入土壤的「無毒農法」,已成吸引消費者的有力訴求。 幾位傑出農友的實證,知識帶動無毒農法,才是台灣永續農業的基礎。 在高屏苦瓜大賽以「白玉苦瓜」勇奪第一的苦瓜達人蘇榮華夫婦,照顧苦瓜比照顧小孩還用心,用桶子泡牛奶、放雞蛋、魚精,再加入根菌、溶磷菌、枯草菌等益菌灌養苦瓜園。 他們堅持沒有一樣人工化學物質的無毒益菌群灌溉到土壤中,將較不易分解的磷肥分解,讓根部容易吸收,吸收養分比率提高,苦瓜有如吃了「歐羅肥」,自然長得白又嫩不苦澀,有一股說不出的甘甜。 蘇榮華夫婦甚至連苦瓜授粉也回歸自然。由於苦瓜是雄花與雌花分開,必須靠人工或蜜蜂授粉,蘇榮華情商附近的養蜂人家,借來一萬餘隻「蜜蜂大軍」,代替人工忙碌採蜜授粉,不但效率高,更且精準。蘇榮華還以會影響到收入的休耕來調整土壤體質;不管苦瓜市場價錢再好,供不應求,夫婦倆堅持一年只種一期苦瓜,休耕半年,讓土地休息;整地前再種綠肥,做好土壤保養工作。就是這份對大地之母的愛,而土壤也回饋優質苦瓜給他。 嘉義有神農獎品質背書的專業農民葉豐仁栽種網室彩色甜椒多年,因土壤酸化一度面臨困境,他也改採無毒農法,以微生物菌種,搭配噴灑牛奶、雞蛋、豆漿等營養品神奇改變酸化土質,如今不但減少農業用藥,產量也大幅提高。 |
無毒農法》蜜香紅茶 蟲「揀」的 |
| ||
茶葉不能被蟲咬,會賣相不佳,打成次級茶?錯!在花蓮瑞穗種紅茶的高肇昀、粘筱燕夫妻,意外發現讓蟲咬過的紅茶有種讓人迷戀的蜜香,靠著這個香味加值,「高家紅茶」一舉奪下世界紅茶競賽特等獎。 紅茶常被認為是「次級茶」、「便宜的茶」,倒紅茶款客被認為誠意不夠,沒想到這個成見激起這對夫妻改良紅茶的念頭,歷經兩年餘的嘗試與努力,他們成功了! 改良紅茶最關鍵的突破,是他們發現茶葉被蟲咬過會更香。過去紅茶葉片上會寄生一種小綠葉蟬,由於會啃食葉片,造成茶葉減產,葉片有破洞、坑坑疤疤,賣相大壞,因此茶農幾乎都會噴藥撲殺。 高肇昀發現小綠葉蟬啃食過葉片後,紅茶沖泡時會散發宛如蜂蜜般的香味,而且口感變得甘甜柔順。他當下決定以後不撲殺小綠葉蟬,改以禁絕殺蟲劑的「無毒農法」栽培,雖然茶葉減產,可是濃郁的口感與風味,卻讓人驚豔。 去年秋天他們把新研發的品種命名為「蜜香紅茶」,報名參加二○○六年第一屆天下名茶大賽,打敗數十個國家茶農、茶商,獲得紅茶特等獎。 來自世界各國的茗茶好手,原本以為那麼好喝的紅茶不是產自台灣,等到成績揭曉時,才發現原來是來自花蓮的高家茶葉。 頂著世界紅茶競賽特等獎的榮譽,高家紅茶獲得統一集團訂單,製成「舞鶴奶茶」,獲得消費者青睞。誰說紅茶不高級?那他一定沒喝過高家紅茶。 |
有車,採草莓不必Orz |
| ||
「採草莓很好玩,只是蹲久了,腳痠。」如果能坐在椅子上採,甚至車上採草莓,豈不兩全其美?苗栗大湖的農友最近就研究出「採草莓車」。 大湖草莓文化季今年以「Orz」為活動主題,Orz三個字母組合起來的形狀,大湖農民覺得正好是形容草莓好吃到讓人五體投地,也很像遊客蹲跪在田間採草莓的姿勢。但長期保持這種姿勢,十分累人,多功能的「採草莓車」就應運而生。 「採草莓車」是獅潭鄉六十五歲的業餘發明家劉森泰的創作,幾年前他發現農友在田間得長期彎腰駝背,引發筋骨痠痛、骨膜發炎,甚至骨頭異位;經多年研發成農地工作車,只要用腳跟往後頂,就能輕鬆讓車子倒著走。 劉森泰表示,沒料到觀光草莓園覺得給上了年記得遊客使用也很合適,於是原先為農民設想的田間輔助設備,被遊客叫成「採草莓車」。 劉森泰兩年前又發明噴藥車,讓農民在替草莓噴藥時不必再戴口罩及眼罩,這個簡單道理大發明,不但保護農民健康及作業安全,還能省下許多用藥成本。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