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知識下田》三之三 行銷領軍

行銷再生產 豐收不再流眼淚

過去老農辛苦田間,至於市場價格,卻自認沒有能力過問,也不敢爭取,只能任由盤商操控,讓「價賤傷農」、作物豐收卻要滴下「豐收眼淚」的場景,不時出現。

知識農業的新農民不再只安於田間賣勞力,不只生產,也投身行銷。生產者負責供應面,也去了解需求面;甚至由需求決定生產,由行銷主導生產。為產品及農民開創美麗的願景,爭取消費者認同,已是許多知識新農民的看家本領。

網路宅配 遠離盤商操控

苗栗縣頭份鎮梨農鄧文雄是行銷主導生產的典型。鄧文雄學的是機械工程,當過工程師,也在貿易公司跑過業務,這些歷練在他回鄉後都派上用場。他種高接梨的技術沒話講,經常在全台比賽拿第一名,且前幾名還全是他當班長的產銷班成員包辦。更重要的是,他的產銷班不必將梨送到果菜市場拍賣喊價,而是「收成多少就能賣多少」,徹底斷絕過去盤商操控的局面。

建立網站接受訂單、宅配到府已經是現代農民自尋生路的基本動作。鄧文雄是這條新通路的先行者,五年前就建立了產銷班網站,與宅急便、統一超商簽約,完成電子化宅配商務系統;去年通過「生產履歷」認證。

計畫生產 種顧客要的梨

宅配之外,他學日本人的「計畫生產」,與通路商事先溝通,設定產品顧客群、價位,甚至數量,再種出符合規格、品質等級及數量的梨,改變形勢成為「賣方市場」,大有議價空間。

開發溫室養蝦技術的賴玨光也拒絕盤商操控的市場,直接投入行銷。

他指出,蝦因為在台灣有很大的消費市場,需求面不是問題,影響價格最關鍵的原因是無法穩定供貨;過或不及,就讓有調度能力的盤商控制市場價格,一般養殖戶只能承受。

控制貨源 不受天氣影響

賴玨光透過溫室的養殖技術,就像工廠一樣計畫生產、定時出貨,穩定的供應貨品,不會因為寒流或颱風來襲而受影響,把活蝦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讓行銷指揮生產。

拿牛奶、雞蛋、魚精以及益菌來種苦瓜的「苦瓜達人」高雄農民蘇榮華,儘管優質苦瓜價錢看俏,但他決定一年只種一次苦瓜,半年讓土地休養生息之外,消費者在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對高品質的牛奶苦瓜總是期待,也等於從需求面保障了產品的市場。

【2007/04/09 聯合報】@ http://udn.com/

 
農產新風貌》馬殺雞四小時 宜蘭鴨靚上桌
宜蘭「博士鴨」一改傳統的鴨肉形象。
記者林俊良╱攝影

新農業要開創新市場,前提是農友大膽開發出農產品的新樣貌,用「搖身一變」還不足以形容,簡直是「麻雀變鳳凰」。

嘉義農專農業、四十歲的宜蘭博士鴨負責人林政德,對傳統鴨子只有切盤上桌的模式覺得虧待了鴨子,於是請教鴨博士黃家成、王政騰,不只是調味過程不斷給鴨肉「馬殺雞」,按摩二十分鐘,休息二十分鐘,四個小時才完成此一製程,當然肉質活化;他還開發出酒蒸鴨、鴨肉條、鴨肝捲、鴨肉貢丸等速食新商品,即使家庭主婦,三、五分鐘簡單處理,也能熱鬧上菜。

印象中的米食除了好吃的飯,還有糕、粽、糰、粄…不下數十種,香米的故鄉霧峰鄉還要超越,在香味、米粒飽實度等就是比其他地方品質更佳,還請來日本製酒技師,把舊穀倉改造成酒廠,成功用香米製造出吟釀級的高級清酒,未上市就得到一千多瓶訂單。

新樣貌還包括形狀與定位。嘉義農友陳進益說,他在農會輔導下錯開一般番茄盛產期,因而市場大好,賺了錢後在自家地上蓋了間「番茄透天厝」,他以「與番茄談戀愛」、蓋「番茄厝」的故事,榮獲農產行銷大獎。陳進益打趣說,他有兩個「老婆」,大老婆是妻子,小老婆是小番茄,蓋房子給大老婆住,也蓋房子(網室栽種)給小老婆住,現在還要再蓋一間給小老婆。

他向專家請益,把農產品取名為「御品紅」(一定昂),甜度高品質好,並開發「心形小番茄」獲得專利。

【2007/04/09 聯合報】@ http://udn.com/

 
農產新風貌》挑品種新吃法 馬鈴薯變值錢

林宗亮的父親種了一輩子馬鈴薯,十二年前去世時,中盤商將當季馬鈴薯收成賣的幾萬元放在靈堂桌上,和父親一輩子的操勞比起來,看來是那麼單薄。林宗亮很感慨:是人不值錢,還是馬鈴薯天生不值錢?兩個答案他都不相信,十多年打拚下來,他打響「潭子馬鈴薯」品牌。

剛接手父親留下來的兩甲馬鈴薯田,當時馬鈴薯一台斤賣不到四元,所得扣除成本,利潤少得可憐,林宗亮好幾次想放棄,但想到當初創設電子廠跑業務的情景,突發奇想:乾脆自己下海賣,只要貨色好,不相信馬鈴薯賣不出好價錢。

品質要好,品種得先嚴選。他先委託種苗場找好的馬鈴薯品種。林宗亮把腦筋動到國外,先研究台灣的馬鈴薯生長條件,再找同氣候條件接近的國家,託友人出國從美國、秘魯、阿拉斯加、西歐、北歐,帶回廿多個品種。林宗亮一一試種,發現紅皮白肉、黃皮白肉及黃皮黃肉的品種最適合國人口味。

品質好還不夠,還得教人怎麼烹調,才吃得出好口味,讓消費者不斷想買馬鈴薯。林宗亮的妻子和潭子鄉的家庭主婦開始研發馬鈴薯食譜,還與中部幾家大飯店策略聯盟,開發馬鈴薯加工食品,包括馬鈴薯串炸、可樂餅、章魚小丸子,都是新鮮零嘴,一推出就受到歡迎。

不相信馬鈴薯就得永遠「土」下去,林宗亮為了改良及行銷馬鈴薯,他共取得廿多張各類型認證,將知識融會貫通,開創了他的事業,也讓優質馬鈴薯有了新的身價。

【2007/04/0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三生農業》種豬籠草 賣你幸福毛額
栽種食蟲植物「波的農場」主人程清波深刻體會,不要只著眼生產毛額,更應在意幸福及快樂。
記者林俊良╱攝影

傳統農業只注重「生產」,完全談不上「生活」,更不曾顧及「生態」面;知識農業的新農民則不然,追求的是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農業,強調農業是一項永續經營的事業,更是對村里、土地的志業。

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位於宜蘭縣員山鄉。農場主人程清波將生活哲學運用在農業經營,農場只接深度生態旅遊,而不是一般的吃喝玩樂,推出的商品是戶外教學及親子套裝旅遊,傳達給老師及家長快樂哲學,「來這裡放鬆心情,孩子快樂,大家快樂,家庭幸福,社會還會亂嗎?」程清波說。

原本學工程的程清波,十多年前轉行種植觀葉植物,六年前他決定轉型經營休閒農場時,只選擇兩種主題:一是食蟲植物,二是球蘭,理由是都很特別。技術對他不是問題,很快就栽培上萬盆的豬籠草等食蟲植物,並且在農場內營造雨林生態。

從豬籠草的構造,母體、臍帶、葉子不可分離的關係,他悟出生命哲學,就像父母與孩子,彼此相依相連,不可分離的關係,他成立了生活體驗教室,邀請親子透過植物、DIY探索,回憶與省思彼此的關係,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程清波說,自己的「休閒生活」哲學,看得出對遊客的影響。

程清波一直很有信心,開創出台灣少有食蟲植物館,三百六十坪大的展館,網羅了四十餘種食蟲植物,以豬籠草數量最多。程清波希望打造一個自然無毒的生態樂園,刻意不用農藥、化學肥料;除了食蟲植物,還有蕨類、蛙類,生意盎然。

「每個人都在算生產毛額,卻很少人計算快樂及幸福毛額。」經營農場多年來,讓程清波已不只是專事農作生產的農民,他將生活哲學融入農業經營,程清波說,自己的「休閒生活」哲學,希望能推廣給芸芸眾生。

他現在不到五十歲,在農場工作是人生樂事,早就像退休生活一樣自在。他希望把這種生活哲學與來過農場的人分享。「我在經營農業,也在回饋社會。」程清波說。

在宜蘭利用豐富湧泉資源,發展水草栽培事業的徐志雄把自己定位為「水草生活家」,也是「生產、生態、生活」三生理念的實踐者。他也計畫把生產型態的農場轉為休閒農場,讓水草不只是水族箱裡「看水(看起來漂亮)」的植物,而和民眾生活相結合,富含知識與關懷的自然教室。

不到四十歲的徐志雄,去年在水草池上蓋了一間清水模宜蘭厝,成立水草展示館,將不起眼玻璃瓶,變為「水草生態瓶」。他開闢水草生態公園,「水草是我們的寶!」徐志雄說,他的農場旨在讓遊人來體會、分享他的心得,他希望人人都能成為「生活家」。

【2007/04/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文化行銷》忘記回家… 這是酒的名字嗎
信義鄉農會把酒取名小米唱歌、忘記回家,取材自布農族長老講的故事。
記者陳紹聖╱攝影

怎麼把產品訊息傳遞給消費者,顯然是整個行銷過程的更前端、比重更重的的工作;以傳統的促銷、試吃手法當然管用,但新農民構思出各式各樣的創意行銷,其中尤以文化創意行銷最為人稱道,效果也最好。當農業加上文化創意,農作物也就成了文化商品,對消費者的號召力上升,身價自然不同。

台中縣霧峰生產的香米品質很好,但除了試吃、打廣告,要怎麼樣才能讓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提到香米就想起霧峰?

有美國企管碩士學位的台中霧峰農會總幹事黃景建一直想打響霧峰香米名號,苦思良久,他決定仿照古時農民將農穫獻給神農氏,藉由祭儀,把香米從糧食提升為供品層次。農會與鄉裡的神農大帝廟在秋天合辦「秋田祭」,迄今已三年,提高了香米知名度,也讓農民有尊榮感。

「山豬貪食酒糟而酒醉,甚至忘記回家」,是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長老講的笑話,這些布農生活趣事,信義鄉農會拿來為青梅、小米酒命名:「長老說話」、「山豬迷路」、「忘記回家」、「小米唱歌」幾款酒,因為名字除了濃厚的文化特色,詼諧更對現代都市人的品味,傳達原民風情及故事化的命名,商品因而提升到精神層次,果然讓酒品一路長紅,而且紅到國際。

「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顧啜茶…」這是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啜茶帖」,出現在凍頂茶故鄉鹿谷「又見˙玄英」茶會的邀請帖上。

鹿谷農會幹部林獻堂與茶農張富欽,深感茶不只是物質層次,更是精神層次、文化層次,設計出結合國樂、舞蹈、詩詞的「茶宴」,邀請各地朋友同來體驗,連辦兩年的茶宴,許多來賓願意來回開六、七的小時車,就是為了體悟茶的精神與文化,這個文化創意,讓鹿谷茶有了更高的層次。

宜蘭開發「博士鴨」新商品的林政德,除了研發鴨肉產品,更收集很多鴨故事、鴨俚語,錄製成四十分鐘的錄音帶,致力推廣「鴨文化」。林政德致力研究入鴨文化,領會鴨趣味,為行銷加分。

他最愛唱童謠「呱、呱、呱呱呱,醜小鴨呀、醜小鴨呀…」,他說,會叫出呱、呱聲音的鴨子,絕對是母鴨,不是公鴨,這是他長時間養鴨的觀察。

至於考試零分為什麼要說考「鴨蛋」、而不是「雞蛋」呢?林政德可是查出科學證據,因為鴨蛋殼很硬,可以承受四、五公斤重量,初生嬰兒放在鴨蛋上,蛋不會破,所以才用鴨蛋形容人的頭殼硬、不知變通。

聯合報提醒您開車不喝酒

【2007/04/09 聯合報】@ http://udn.com/

 
農民覺醒:有品牌才動人
陳進益研發心形番茄,並獲專利。
記者唐秀麗╱攝影

「無名氏」代表生產者不重視形象,甚至忽視品質保證及售後服務。

先要有名字是知識農業新農民的覺醒。有名字、有身分,表示對產品負責,品質高人一等,農產品的價格也不再像以往由盤商操控。漸多農友對自家農產品命名、重視履歷新作風。

頭份高接梨農友鄧文雄將產銷班的高接梨命名為「瑞豐梨」,定位在「讓人吃了會感動的梨」。

鴨子在餐桌上已經幾百、數千年,沒有飼主想過自己養的鴨該起名字。現在,有人不這麼想:「我們宜蘭鴨也要名字。」林政德為他費心加工的鴨肉食品取個有學問的名字:「博士鴨」,果然獲得博士般的身價。

獲得神農獎肯定的嘉義農友陳進益,把自己和產銷班的小紅番茄取名為「御品紅」(一定昂),與市售小番茄區隔,在市場果然紅。

台中縣潭子種馬鈴薯的林宗亮,了近三年,終於創立「潭子馬鈴薯」品牌,如今升格到超市貨架販賣,價錢當然合理調整。

其他如信義酒莊、舞鶴紅茶,都是有了名字後,以品質打動消費者,以品牌讓消費者選擇。有名字當然要愛惜羽毛,並在產銷間建立互相督促的管道。

【2007/04/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